针灸相关技术
刮痧疗法
简介:
刮痧是一种中医特色疗法,指用特制的器具,依据中医皮部及经络腧穴理论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常用的器具有边缘光滑的汤匙、硬币或刮痧板,需要配合刮痧油、保湿霜等润滑剂使用。
本疗法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驱风散寒、清热除湿之效,现代研究表明刮痧具有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改善局部微循环,调节免疫力和增强新陈代谢等作用。
刮痧疗法的起源
刮痧疗法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会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抚摩、捶击身体的某一部位,有时竟能缓解疾病,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这也是刮痧疗法的萌芽与雏形。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刮痧未能像针灸等疗法一样得以系统发展,而是流于民间,因为缺少医家的整理和总结,所以刮痧的专著并不多,如清代《痧胀玉衡》王庭《序》中所说:“先是乡人用粪秽感痧,例制用钱蘸油而刮,然行之大都为妇人,为名医所不道及”。然而刮痧疗法在民间并未衰败,汉代人开始使用陶器进行刮痧治疗;唐宋时期,人们运用苎麻、铜器、银器等作为刮痧的工具;到了元明时代,人们则常采用瓷调羹蘸香油进行刮痧治病。元明时期,民间治疗痧症的经验引起了医学家的注意,中医书籍里也偶有关于刮痧疗法的记载。清代郭志邃编写的《痧胀玉衡》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痧症的专著,其从痧的病源、流行、表现、分类以及刮痧方法、工具等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从此书开始,记载刮痧疗法的著作日渐增多。
具体操作
刮痧前,先用75%酒精为器具、操作者双手和刮痧部位消毒,在刮痧部位涂抹刮痧油或保湿霜等润滑物。刮痧时,操作者利用腕力、臂力以刮板用力在刮拭部位刮拭,刮板与刮拭方向保持45度-90度,刮痧顺序一般以头部、颈部、背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从上向下刮拭,直至局部出现痧点或微紫红斑块为止。
什么是“痧”?
能提示什么?
“痧”的含义有两方面:一是指病理反应的“痧”,即所谓的“痧象”;二是指刮痧刺激后反应的“痧”,即所谓的“痧痕”,二者在形态、色泽上均有差异。
痧象的含义也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指皮肤表面出现的色红如粟的疹子,如风疹出的疹子称风痧,猩红热出的疹子称丹痧,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也指出“痧者,疹之俗称,有头粒如粟。”临床上很多疾病都可以有发痧现象,因此有“百病皆可发痧”之说。另一方面指的是痧症,也叫痧胀和痧气,是一种多发于夏秋之间的疾病,因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疫疠之秽浊而出现。古人认为,痧症主要是风、湿、火之气相搏,侵及肌肤,腠理固而致密则使外邪积于体内,不得宣泄而致病。痧症包含的范围涉及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如《痧惊合壁》提到的“角弓反张痧”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破伤风;“坠肠痧”类似于腹股沟斜疝;“盘肠”痧类似于肠梗阻;“缩脚痈痧”类似于急性阑尾炎。
痧痕是指刮拭皮肤后,皮肤因刮拭刺激而产生的皮形态和色泽的变化。常见的痧痕包括体表局部组织潮红、紫红、紫黑色瘀斑或点状紫红色小疹子,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感。
总之,痧象是疾病在体表的病理性反应,而刮痧疗法就是利用器具在人体体表施以手法,使皮肤出现片状或点片状瘀血或出血的刺激反应(即痧痕),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治疗疾病的目的。
因为经络腧穴和脏腑之间联系紧密,脏腑发生病变,其相应的经脉循行线上在刮拭的时候就会有痧出现,并且还会出现敏感疼痛结节等阳性反应物,所以痧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病情轻重,可以作为医生诊断疾病和判断预后的客观依据。
(1)判断病位
我们可以根据出痧和阳性反应物的部位与经络循行路线的关系来判断病位。如背部膀胱经心俞、上肢心经的出痧和阳性反应物即可判断出疾病在心经或是心脏;出现在某脏腑的体表投影区的痧和阳性反应物即提示该脏腑的病变。
(2)确定病因和病性
寒邪所致的病证、陈旧性的病证大多出痧颜色暗,而热邪所致的病证、急性的病证大多出痧颜色鲜明。同样的病,如果出痧较多,那么该病在辨证中多属实热证、血瘀证、痰湿证;出痧较少则辨证多属于气血不足的虚证。
有时痧的形态也可以提示病变的形态,如乳腺增生者,背部乳腺的对应区出痧均匀,提示乳腺弥漫性增生,出痧呈条索或包块样则提示乳腺为条索状或结节状增生。
(3)判断病势和疗效
一般病情比较轻、病程比较短的患者,刮出来的痧的部位也相对比较表浅,痧色比较鲜红,痧粒的分布也比较分散,且阳性敏感区的疼痛较轻。相反病情越重、病程越长者,则痧色越重,痧粒分布越密集,痧的部位越深,结节也越深、越大、越坚硬、阳性敏感区也越疼痛。
若治疗后,出的痧由多变少,由密转稀,颜色由深变浅;阳性反应物的结节由大变小,质地由坚硬转为柔软;疼痛由重变轻,说明治疗有效,表明疾病向愈。气血不足的虚证,出痧由少变多,说明机体的气血正转向充盛,也提示疾病向愈。
值得注意是:服药过多、肥胖、肌肉发达、气血不足的患者均不易出痧,对这类患者不能以出痧的多少来判断疗效。
现代医学对刮痧
治病机制的认识
有研究指出刮痧所出现的痧痕是含有大量的代谢废物的离经之血,可通过机体的自身溶血作用,形成一种新的刺激因素。这种刺激可使局部血液流速加快,淋巴液组织液运行速度加快,新陈代谢旺盛,促进机体内的毒素排出体外。同时局部的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使得局部的营养代谢更加合理,自身免疫能力进一步提高,从而能够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刮痧可以通过增加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起到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从而防治疾病,也有研究发现,刮痧可改变机体局部皮肤组织相关化学物质的表达,使人体局部皮肤组织表皮层增厚,真皮浅层肥大细胞表达下调,并出现脱颗粒现象,使皮肤中糖皮质激素(GCS)、P物质(SP)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局部表达升高。这些生物学效应是刮痧治疗保健作用的基础,它们共同参与刮痧对于皮肤-免疫-内分泌网络调节的始动环节,发挥刮痧疗法的远程和全身效应作用。且研究也表明刮痧导致的局部皮肤的组织形态改变是在机体自我修复范围内的短暂改变,具有安全性。
晕刮
刮痧也和针灸一样,可能像“晕针”一样出现“晕刮”的不良反应。轻者会精神疲惫、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心慌、四肢发凉,重者血压下降,神志不清,甚至昏迷。为了预防晕刮,应对初次刮痧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紧张,且手法不可过重,刮痧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且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表情及全身情况,以便及时发现晕刮先兆。当患者出现晕刮时,应立即停止刮痧,抚慰被刮者不要紧张,帮助其平卧,使其饮温开水或糖水,情况严重时及时就医。
禁忌症
(1)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急性传染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水肿者和危重病人禁刮;
(2)年老体弱、大病后及手术后病人慎刮;身体极度虚弱、出现恶病质者禁刮;
(3)孕妇的腹部、腰骶部禁刮;
(4)凡体表有破溃、痣、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块处禁刮;
(5)急性扭伤、创伤的疼痛部位或骨折未愈合部位禁刮;
(6)有接触性皮肤传染病者、出血倾向者、精神病患者禁刮;
(7)过饥、过饱、过度疲劳、醉酒者禁刮;
(8)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颈部禁用刮痧。
注意事项
(1)刮痧时应注意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刮痧时,应避免风扇、空调直接吹刮拭部位;
(2)痧后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30min以内不宜洗澡;
(3)刮痧时用力要均匀,手法由轻到重,以被刮者能承受为度,刮到局部潮红或出痧斑、痧点为止,不可用重力或长时间刮强求出痧。年迈体弱者、儿童、对疼痛较敏感的患者宜用轻刮法刮拭;
(4)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拭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22-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2部分:刮痧[S].
[2]姜荣荣,杨涛,徐桂华,等.刮痧痧象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7(09):-.
[3]佘延芬,杨继军.刮痧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7.
[4]吴东生.刮痧百解[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17.
[5]崔永斌,欧阳颀.图解刮痧疗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19.
“针灸知名专家白鹏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