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坦(阿帕替尼)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安全有效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其高度选择性竞争细胞内VEGFR-2的ATP结合位点,阻断下游信号转导,抑制肿瘤组织新血管生成。自阿帕替尼上市以来,逐渐成为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得到全国范围内专家的普遍认可,被应用于多癌种的治疗。年9月29日,艾坦“专家有约”栏目在CSCO大会现场采访到消化道肿瘤领域的权威专家,就阿帕替尼在消化道肿瘤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剖析,听听大咖们的心得和体会。
张艳桥教授
哈尔滨医院
王潍博教授
医院
方维佳教授
医院
一、胃癌篇
张艳桥教授(哈尔滨医院):
阿帕替尼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可控
同既往的索拉非尼、舒尼替尼等多靶点药物相比,阿帕替尼的不良反应较轻且可控。虽然常见不良反应有高血压、蛋白尿等,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上看,大多数都是轻中度,在临床上相应的对症处理的有效方法较多,这可能同阿帕替尼的专一靶点作用机制相关。
今年ASCO大会上公布了一项从阿帕替尼治疗早期出现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角度,预测抗肿瘤疗效的研究,该研究对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分子标志物的探索有一定借鉴价值,且对临床具有指导作用。就本中心的用药体验来讲,一部分血压未升高的患者,阿帕替尼的疗效也不错。期待后续进一步探索,是否还有其他指标可以预测阿帕替尼的疗效。
就个人经验而言,阿帕替尼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综合症等,而晚期胃癌治疗过程中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心态比较焦躁,我们应及时安抚,告知患者对于已发生及未发生的不良反应有预设的对症处理策略,不良反应在可控范围之内,处理得当,不会危及生命。
王潍博教授(医院):
阿帕替尼是晚期胃癌三线治疗的基本策略
山东是胃癌的高发省份,70%以上的患者初诊时已经是中晚期,只有一小部分患者适合手术,大部分患者不能手术。而手术治疗的患者也有50%以上出现复发,所以说晚期胃癌非常常见。
对于晚期胃癌来说,目前主要是化疗。化疗有两联方案和三联方案,患者身体条件允许可以选择三联方案,会有更好的生存获益。但多数患者经过一线或二线治疗后最终进展,进入到三线治疗。而靶向治疗,目前主要是抗HER-2治疗,有很大的弊端,即HER-2的病人在晚期胃癌中占比非常少,12%左右,而山东省检测的比例更低。所以可接受抗HER-2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少。当患者经过一线或二线化疗以后,三线缺少更好的治疗手段,选择化疗单药维持,疗效欠佳,因此临床上亟待新的治疗药物出现。
此背景下,阿帕替尼这一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上市。上市后,在临床应用中发现阿帕替尼给患者PFS和OS都带来收益,个别患者可活到一年以上,甚至更长。
晚期胃癌,患者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接受多线治疗,以延长患者生存。应用阿帕替尼治疗,除了使患者生存获益之外,也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CSCO今年把阿帕替尼列入晚期胃癌的三线治疗的基本治疗策略,为中国晚期胃癌患者增加了新的治疗手段,通过阿帕替尼的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得以改善,可谓患者的一大福音。
方维佳教授(医院):
推荐在恶性腹水的治疗中尝试应用阿帕替尼
恶性腹水是晚期肿瘤的常见临床表现,新近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在腹水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VEGF促进恶性腹水形成的主要机制为:
①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增加液体总滤过面积;
②使新生血管及腹膜的通透性增加;
③促进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而促进肿瘤细胞的腹膜转移;
④VEGF-D可干扰正常的淋巴回流。
目前恶性腹水的标准治疗方案是HIPEC治疗(腹腔热灌注化疗),但是不是仅行热贯注化疗而不需要全身用药呢?日本胃癌治疗比较先进,他们分享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案,用紫杉醇进行腹腔热灌注化疗再加用S-1治疗恶性腹水,疗效确切。但是S-1毕竟是化疗药物,而腹腔注射紫杉醇然后口服S-1,始终是化疗+化疗的组合。
由此推断,在HIPEC的同时,加上阿帕替尼这一完全针对恶性腹水形成机制的药物治疗,这一治疗方案更为先进,既有物理治疗,又有化学治疗,更有靶向治疗。肠癌、胰腺癌甚至是肺癌的腹腔转移机理相似,皆可开展相应的探索性研究,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肠癌篇
张艳桥教授(哈尔滨医院):
阿帕替尼是晚期肠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新选择
晚期肠癌患者个体化治疗主要考虑两大方面:
一是如何延长患者的生存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是一部分晚期肠癌患者需要更积极的治疗,两药甚至三药的联合治疗。
CALGB/SWOG研究结果显示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标准化疗方案令晚期肠癌患者生存获益延长30个月,该研究将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肠癌的应用价值提升到全新的高度。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肠癌中的用药价值有三方面:
一是使患者生存得以延长;
二是持久的抗血管生成,缓解肿瘤进展;
三是抗血管生成药物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肠癌。
一线如果使用过化疗联合贝伐单抗,二线可不可以换用另一种抗血管生成药物呢?已有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研究亚组分析显示,曾经使用过贝伐单抗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患者,后续换用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仍然可以获益,这一临床研究告诉我们,曾经使用过抗血管生成治疗,后续换用其他小分子VGFR-2抑制剂可以获益。
方维佳教授(医院):
肠癌后线治疗中,靶向药物应用空间巨大
相较化疗,靶向治疗包括抗血管生成治疗,可以统一归入先进的治疗方案之中。今年医保目录调整之后,无论是经济成负担还是治疗理念,都不再是靶向药物应用的限制条件。今年CSCO大会上有一项基于真实世界的研究,集中了全国12医院,调查在晚期肠癌当中靶向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完全出乎我们意料,来自北上广江浙的12医院,肠癌一线选用靶向药物治疗不超过15%,二线低于12%,如此低的比例说明靶向药物在肠癌后线治疗中的拓展空间巨大。随着医保改革的推进,可选择支持治疗的增多,在肠癌后线治疗中不一定用得上化疗药物,反而靶向药物的选择非常重要。后线治疗并不期望根治,主要治疗目的在于带瘤生存并保持肿瘤处于稳定状态不再进展。这时靶向明确的抗血管生成治疗,一定是有很好的效果,抗血管生成药物阿帕替尼是最早进入大家视野的一个经典药物,积累了很多的使用经验,我相信随着整个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及国家的重视,三线口服的阿帕替尼在后线应用一定会有很大的市场。
在肠癌的一线、二线、三线治疗当中,一线、二线治疗每位住院患者住院期间治疗费用在到美元之间,医院住院的三线患者的医疗费用在美元左右,相当于一线、二线治疗费用的两倍。究其原因,可能是更多地应用姑息治疗造成的。其实晚期患者保证生活质量,并不需要拼命地补充能量。肿瘤生长和营养也存在依赖关系,肿瘤细胞也会吸收到过多补充的能量,因此补充足以保证生活质量的能量即可。
前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进行双下沉工作,在为县级医级查房时,我不断地提醒,其实很多患者还有治疗的希望,医院的姑息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是非常适合的,每位患者都有求生欲望,他也知道每天给挂一半营养针就相当于宣布死刑了。这时医生如果适当地减低剂量,在控制副作用的情况下给抗血管生成治疗,无论对患者还是起家属,都有巨大帮助。口服抗血管生成治疗,在国家医保政策的配合下,在姑息治疗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王潍博教授(医院):
阿帕替尼是复发难治性肠癌的新选择
阿帕替尼是一种多靶点的抗血管生成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其它的肿瘤上,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探索,譬如一例晚期结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用过FOLFOX6,改良的FOLFOX6方案,复发以后又用过FOLFIRI方案,也用过抗VEGF的贝伐单抗,稳定过一段时间,后来又进展,进展以后腹腔多发转移,出现腹水,腹腔粘连,不完全性肠梗阻,体能状况较差,无法继续化疗、放疗。这种情况下,我们选择了阿帕替尼,同时配合口服的卡培他滨。患者服药以后开始还有一定的副反应,上腹部不适,绞痛,血压轻度增高,总体反馈可耐受。经过积极地抗血管生成治疗,患者病情再次稳定。目前用药7个月了,复查CT腹水明显减少,腹膜增厚、大肠膜增厚也明显缓解,患者生活质量良好,体重增加,未出现肠梗阻的症状。
我感觉抗血管生成药物不单单对胃癌的有效,可能对其它的肿瘤如结肠癌也有一定的疗效。其它的恶性肿瘤,也值得进行有益的探索。
三、医保篇
张艳桥教授(哈尔滨医院):
阿帕替尼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是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的一大福音
阿帕替尼胃癌适应症纳入年的国家医保目录,将对整个消化道肿瘤治疗带来两方面影响:
一、从患者角度出发,阿帕替尼进入了医保,是政府层面对中国胃癌患者的关心。胃癌在中国发病率非常高,占全世界50%以上,大部分胃癌患者收入捉襟见肘,无法承受高额的治疗费用。阿帕替尼进入医保基本目录以后,更多的胃癌患者能够得到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机会,从患者角度来说,是一件好事。
二、从医生角度出发,消化道肿瘤临床工作者不用再考虑患者的经济问题,不会因为阿帕替尼的价格问题而束手束脚,延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
方维佳教授(医院):
临床医生要担负起责任,将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收益最大化
一、从患者的角度考虑,我们的患者不会太白癜风中医医院白癜风的最好治疗方法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