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年1月至年1月我院收治的胃肠肿瘤患者中抽选64例进行对比,分别采取肠内营养支持和常规营养支持,旨在探究分析肠内营养支持在胃肠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年1月至年1月我院收治的胃肠肿瘤患者中抽选64例进行研究,采用数字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32例,男女患者比例为17:15,患者最高年龄71岁,最低年龄32岁,平均(50.36±4.15)岁。对照组32例,男女患者比例为18:14,患者最高年龄70岁,最低年龄33岁,平均(50.31±4.17)岁。收集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数据,将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P0.05数据可比性较高。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胃肠肿瘤患者。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2)不符合肠内营养支持要求的患者;(3)没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营养支持,护理人员可以选择常规胃肠减压护理,持续到肛门初次排气位置,患者肛门初次排气后,可以适当为患者准备一些流质食品,便于患者消化,等到肠胃功能有了进一步的恢复之后,食物可以慢慢由流质变为半流质,最后完全恢复正常饮食,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尽可能减少并发症。实验组采取肠内营养支持,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患者在接受手术前2h,护理人员可以准备口服葡萄糖溶液,大约g左右,让患者服用。手术过程中,可以建立肠内营养支持通道,一般选择鼻部,将准备好的空肠管放置其中,到达患者空肠部位,作为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管道。其次,完成手术后,准备mL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通过肠内支持营养管注入患者肠内,完成注射后,嘱咐患者注意休息,时间不少于5h。24h后,再一次通过肠内支持营养管注入mL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和mL肠内营养流质,保证患者正常营养需求,之后2d逐渐增加能全力营养流质注入量,最大量控制为mL,手术后第5天,将肠内营养流质注入量提升为1mL,后续维持1mL的量每日注射。患者在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时刻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则需立刻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为了缓解患者不良情绪,还需要做好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所有治疗和护理操作都需要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减少并发症和院内感染发生率,在日常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保证病房环境安静、卫生,维持适宜的温湿度,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治疗环境,保证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将不同营养支持方式的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血红蛋白含量、血清蛋白含量等作为观察指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5.0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血红蛋白含量、血清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4.08、3.36、2.76、4.73,P=0.00、0.00、0.01、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出现胃肠肿瘤的概率大大提升,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手术是治疗胃肠肿瘤的常见方式,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营养不良手术治疗效果将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常规手术治疗外,更需要做好营养支持。由于胃肠肿瘤患者胃肠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常规营养支持效果不显著。肠内营养支持是一种更为先进的营养支持方式,通过在手术过程中建立肠内营养通道的方式,将营养流质直接通过营养通过注入到患者体内,更有利于营养吸收。同时,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方式,能够有效减少营养不良发生率,手术治疗效果也有更好的保证,患者恢复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更低,同时还有利于提升患者的免疫力,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本次研究选择64例胃肠肿瘤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采取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更少,血红蛋白含量、血清蛋白含量明显更高。该研究结果与江燕丽、王秀君、甘小莉在预见性护理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患者胃肠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中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在胃肠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采取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有效减少肠胃功能恢复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原作者:宋淑文
原作者单位: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