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疗法历史悠久,易为患儿接受,用于治疗小儿的某些疾病有良好的疗效,同时也是乡村全科医师技能考核的重点。
小儿推拿手法应轻快柔和,有的手法虽与成人推拿相同,但手法动作及操作方法却不一样。治疗穴位有时也和成人不同。】
(一)常用手法
1.推法:用拇指面(正、侧两面均可)或食、中指面,在选定的穴位上作直线推动,称直推法;用双手拇指面在同一穴位起向两端分开推,称分推法(图)。
.揉法:用指端(食、中、拇指均可)或掌根,在选定的穴位上贴住皮肤,带动皮肉筋脉作旋转回环活动,称揉法(图3)。治疗部位小的用指端揉,大的用掌根揉。
3.捏脊法;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患儿皮肤,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椎两旁,算作捏脊一遍(图4)。此法多用于小儿疳积,故又称“捏积”。
4.推脊法:用食、中指(并拢)面自病儿大椎起循脊柱向下直推至腰椎处,称推脊法(图5)。此法适用于高热。
(二)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表)
穴名
位置
主治
操作
脾土穴
拇指罗纹面
腹泻、呕吐
用推法
推00~次
大肠穴
自食指端桡侧边缘至
虎口,成一直线
食积、腹泻
用推法
推~次
板门穴
大鱼际隆起处
胸闷、呕吐、食积腹满、食欲不振
用推法或揉法
操作50~00次
三关穴
前臂桡侧边缘,自腕
横纹直上至肘横纹成
一直线
外感怕冷无汗、营养不良
用推法,自腕部向上推至肘部,推00~次
六腑穴
前臂尺侧边缘,自腕横纹直上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发热、多汗。
虚证忌用
用推法,自肘部向下推至腕部,推~次
天河水穴
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直至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
身热烦躁,外感发热
用推法,自腕部向上推至肘弯处,推~次
七节穴
第四腰椎至尾骶成一
直线
腹泻、痢疾、食积腹胀、肠热便秘
用推法,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均可,推00~次
龟尾穴
尾椎骨处
腹泻、脱肛、便秘
用揉法,揉~次
丹田穴
脐下寸
少腹痛、遗尿、脱肛、小便赤少
用摩法或揉法,操作3~5分钟
附小儿推拿常用二十三处穴位解析
一、脾穴1.部位:拇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掌指关节)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操作方法:补脾:向心性推之(拇指稍曲,由指尖推向指根),用于虚症,如脾虚泄泻。清脾:离心性推之,用于实症,如伤食、积滞。清补脾:来回推之,为平补平泻。用于虚中挟实症,如消化不良。
3.作用:健脾调中,培土生金。消食积化痰涎,补血生肌。实热则泻之,虚寒则补之。
4.主治:消化不良、积食、脾虚泄泻、疳积、脱肛、虚喘嗽、慢惊风等症。
二、肝穴1.部位:食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操作方法:
平肝(清肝)——离心性推之。
补肝——向心性推之(少用)。
注:推本穴时宜用泻法,少用补法,如肝虚应补时,常以肾穴代之,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3.作用:平肝熄风,解热镇惊,开郁除烦,和气生血。
4.主治:急慢惊风、感冒、目赤、昏闭、烦躁不安、脾虚泄泻等。
三、心穴1.部位:中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操作方法:
清心:离心性推之补心:向心性推之(不用)。
本穴在临床上极少用,若须用时,则以天河水代之。
3.作用:清心火、利小便、镇惊搐。
4.主治: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眦红、惊搐、弄舌等。
四、肺穴1.部位:无名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操作方法:
清肺:离心性推之(多用)补肺:向心性推之。
3.作用:疏风解表、顺气化痰、利咽止咳、补益肺气。
4.主治:作伤风感冒、咳嗽痰喘(肺炎、急慢性气管炎、百日咳等)、麻疹不透。
凡肺经实热者宜清,虚寒者宜补。
五、肾穴1.部位:小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操作方法:
补肾:向心性推之。清肾:离心性推之。
古书记载的清补法,与此相反。
3.作用:补肾益脑、益气养神、温下元、止虚火。
4.主治:先天不足、遗尿、小便短赤、五更泄泻、咳喘、肾亏骨软等。
六、胃穴1.部位:由腕横纹到拇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属线型穴位。
.操作方法:
清胃:离心性推之。(此穴只清不补)
3.作用:清胃热、止呕降逆、除烦止血。
4.主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痘疹潮热不退、吐血及鼻衄。
七、大肠穴1.部位:食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操作方法:
清大肠——离心性推之。补大肠——向心性推之。清补大肠——来回推之
3.作用:调整大肠功能,有固肠、涩便、止泻等作用。
4.主治:赤白痢疾、泄泻、便秘、脱肛、肛门红肿等。
八、小肠穴1.部位:小指外侧缘,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操作方法:
清小肠——离心性推之。
3.作用:利尿止泻、分清降浊、清膀胱之热。
4.主治:尿闭、小便不利、口疮、泄泻而无小便者多用之。
附:利小便穴
我院儿科,常用自腕部沿手掌内侧缘,推向小指尖,称为利小便穴,治腹泻甚效。
九、八卦穴1.部位:手掌面,掌心的周边,顺着时针的方向,划一个圆圈是八卦穴。属面型(也称环型)穴位。(卦名: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操作方法:
①顺运八卦—由乾卦起运转一周到兑卦止,周而复始的推运,称为顺运八卦。
②逆运八卦—由艮卦起,以逆时针的方向推运一周,到震卦止,周而复始的推运,称为逆运八卦。
3.作用:和中利隔、顺气化痰、消宿食、开饱胀、调和五脏、有升清降浊之功。
4.主治:胸闷胀饱、呕吐、泄泻、食欲不振、咳嗽痰喘、心烦内热等。
十、运水入土穴1.部位:由小指尖起到掌根之中点,属弧型穴位。
.操作方法:由小指尖起,沿掌边推向掌根处,称运水入土。
3.作用:润燥通滞。
4.主治:便秘、痢疾、遗尿等。
十一、运土入水穴1.部位:由拇指尖起到掌根之中点,属弧型穴位。
.操作方法:由拇指尖起,沿掌边推向掌根处,称运土入水。
3.作用:止泻。小儿推拿论坛(治白癜风太原哪家医院好白癜风有什么偏方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