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恶性肠梗阻(即癌性肠梗阻,malignantbowelobstruction,MBO)的概念已经被广泛认可。MBO—般指由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肿瘤造成的肠道梗阻,广泛概念包括恶性肿瘤占位直接引起的机械性肠梗阻和肿瘤相关功能性肠梗阻。
发病率
由恶性肿瘤而引起的肠道梗阻已经成为公认的由盆腔以及腹部恶性肿瘤而引起的肿瘤晚期并发症之一。
国外文献报道,肿瘤并发肠梗阻的发生率为5%~43%。
结直肠癌中的发生率为4.4%至24%。
最常见并发肠梗阻的原发肿瘤为卵巢癌(5.5%~51%)、结直肠癌(10%~28%)和胃癌(30%~40%)。
分类
癌性MBO,主要由于肿瘤的侵犯,转移或原发肿瘤造成的机械性肠梗阻,通常与其他原因导致的机械性肠梗阻症状类似,误诊几率较高。
非癌性MBO,如肿瘤术后或放化疗后引起肠道粘连、狭窄,小肠扭转,疝等引起的肠梗阻也十分常见,发生率约占MBO的3%~48%。
诊断标准
(1)恶性肿瘤既往或现病史;
(2)曾行或者未进行手术治疗、放疗或腹腔内灌注化疗;
(3)阵发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伴或不伴肛门排气或排便;
(4)查体可有胃肠型、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亢进或消失;
(5)腹部影像学检查示肠管明显扩张以及腹腔多处液气平面。
治疗
(一)手术治疗
主要包括肿瘤根治术(同时解除梗阻并可延长患者生存期),肿瘤减灭术(减少肿瘤负荷,提高生存质量),肿瘤姑息手术(肠造瘘术、捷径手术)和纤维黏连松解术。
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手段,但手术治疗可能带来更多不良的并发症。据报道,手术治疗的症状缓解率约42%~85%,并发症的发生率约9%~90%,死亡率约9%~40%,复发率约10%~50%。
术后生存时间大于2个月,可作为肿瘤姑息手术治疗有效的标志之一。
手术治疗的术前准备起到关键作用,其中肠道准备一般为口服抗菌药物,口服泻药或多次保留灌肠,充分的肠道准备可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对于急诊肠梗阻而导致不能进行术前准备的患者可一期造口手术,待症状缓解后行二期手术治疗。
(二)药物治疗
主要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或有明确手术禁忌症的患者,治疗方法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禁食水,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常规应用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药物治疗和预防感染,保留灌肠。
其次,必要时给予严格的肠外营养治疗,以改善患者营养状态。
奥曲肽减少分泌物和类固醇物质能够有助于解除MB0;
抗溃疡药物(如雷尼替丁)同样可以有效减少分泌;
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同时具有抑制肠道分泌和止吐的作用,可联合化疗使用;
异丙嗪具备镇静作用,效果更佳。
强阿片类药物是最有效的镇痛药物,对持续性疼痛和阵发性绞痛均有疗效。
芬太尼透皮贴剂,或吗啡肌肉注射可用于无法经口用药的患者。除此之外,也可同时治疗原发肿瘤疾病,在身体状况允许条件下,行单药或联合用药的化疗方式。
(三)其他治疗方法
肠梗阻支架:可以减轻患者症状,同时可将急诊手术延期至一个更安全的时间进行,有效的避免了不必要的风险。此外,对患者而言肠梗阻支架能够降低患者暂时性或永久性造口的风险,能有效的将二期手术减少为一期手术,提高了生活质量。
NICE(英国国家临床规范研究院)已经将肠梗阻支架列为急诊设备,并应用于急诊处理方法。文献报道其在不全及完全性大肠梗阻中有效率达64%~%,在包括幽门、十二指肠、空肠等高位梗阻中有效率超过70%。
肠梗阻导管:通过内镜下对病灶位置进行确定,对狭窄肠管处进行扩张后置入导管,经口或经肛门肠梗阻导管可将肠内容物引流,减轻腹痛和腹胀症状,降低肠壁水肿发生率,同时对出液体量进行较为准确计算,便于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有报道指出经口或经肛门肠梗阻导管的有效率可达80%。如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前经导管生理盐水和抗生素可缓解肠梗阻症状,同时还对肠内细菌起到抑制作用,降低感染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