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连性肠梗阻——肠袢间、肠袢与腹壁、肠袢与腹腔内脏器之间的粘连或索带压迫而引起的肠梗阻。
发病率:占肠梗阻病例的20-30%,其中80%是手术的原因;慢性肠梗阻患者中50%或以上是由于手术后肠粘连导致。
病因:1.先天性——多由发育异常(多为索带)或胎粪性腹膜炎(多为广泛粘连)所致。
2.后天性——多因腹膜受手术、炎症、创伤、出血、组织坏死、异物、肿瘤等刺激而产生,可为索带(压迫)亦可呈广泛粘连。
临床上先天性肠粘连罕见,患者一般于少儿期即发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肠梗阻,但因罕见而易误诊,或难以确诊,故多于术中发现和确诊。
临床上绝大多数的粘连性肠梗阻为后天性,且为术后继发,其中又以阑尾切除术后最为常见,特别是坏疽性或阑尾炎伴穿孔术后;另外,女性的子宫及其附件的手术,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者亦属多见。
处理:我们认为,对于偶发,特别是首次发作者,应首先给予保守治疗,经禁食、必要时胃肠减压、补液等处理一般都能缓解,平时进食易消化、少渣、及对胃肠道刺激小(如过酸过辣、冰冷)的食物,避免胃肠道炎症的发生,可减少粘连肠管发生急性梗阻或不全梗阻的机会;
而对于反复发作(如3-4次/年以上)、近来发作频繁,或发作后不能缓解的粘连性肠梗阻,则需进行手术治疗。除了不能耐受气腹、严重腹胀、肿瘤性粘连者,均建议首选行腹腔镜治疗。条件许可时,最好选择在缓解期进行(如图);
腹胀严重者,可先经禁食、胃肠减压,腹胀改善后行腹腔镜治疗,亦可经综合评估后行急诊腔镜探查,当然,此时应在直视下(或开放法)进腹(如图)
腔镜下进行肠粘连松解的优点:
1.切口小、创伤小、术后切口感染几率低。一般情况下,只需3个小孔,1个10mm的腔镜孔,1个5mm或10mm的主操作孔,及另1个5mm的操作孔。
2.患者痛苦轻,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腹腔镜胆囊手术在临床的大量应用和快速发展,由于它的微创特点,使得腔镜技术得以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3.视野开阔,操作便利。腔镜下可以清晰地显示整个腹腔的情况,可以根据粘连的部位和广泛程度,通过调整操作孔的位置,对多个部位和广泛粘连进行彻底的松解。有时还可发现术前未曾了解的病变,亦可酌情处理。
4.术后复发率低。由于切口小,炎性反应轻、局部腹膜创伤亦小,术后肠管再次粘连于切口的发生率低;使用器械操作,可以避免容易导致肠管粘连的异物(如滑石粉等)的进入,降低复发率。我科经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目前为止均无复发者,最长者已7年。
作者简介
陈旭明
副主任医师,外科学硕士。先后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浙江大学硕士外科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普外科、血管外科临床工作,医院急诊外科工作至今。擅长腹部外科、血管外科疾病的处理,对急腹症和创伤(尤其是腹部创伤)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浙江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