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CF会议的造口分会场上,医院医院徐洪莲老师分别从医护两个角度对造口旁疝进行了专题演讲,打破了传统格局,强强联手,发挥各自的优势特长,共同防治造口旁疝。
非手术治疗是造口旁疝的治疗方式之一,目前主要是采用合适的造口旁疝腹带,以缓解或防止腹腔内容物突出。巧妙的避免了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等问题。现经过两位老师的授权,小编将造口旁疝非手术治疗的精彩演讲进行了整理,与各位老师一同分享。
造口旁疝的风险因素造口旁疝护理相关风险因素
1.造口定位1
2.复诊频率
3.患者教育
4.运动指导
5.患者依从性
风险评估工具2当随访时间足够长时,所有造口人都有发生造口旁疝的风险。因此,强烈建议对造口人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国外一项研究介绍了一种造口旁疝风险评估工具,充分考虑了患者和专业护士的观点。
1=低风险;2=中风险;3=高风险
*无论其他得分如何,都表明风险较高
每个风险因素都有一个分数,用来描述发展为造口旁疝的危险程度。
预防和非手术治疗研究证实:无症状或有合并症的患者更适合采取非手术治疗3
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证实:对于无症状或有合并症的患者,更适合采取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的适应症4
1.早期的或症状比较轻微的病人,尤其是造口旁疝对腹壁缺损10cm且平卧时肿块可以完全回纳者
2.全身情况差,有重要器官的严重器质性疾病,晚期肿瘤,年老体弱的病人
非手术治疗的目的4
1.加强腹壁强度和减少腹内压,以加强腹肌锻炼
2.避免肥胖和过度消瘦
非手术治疗的获益和风险5
非手术治疗避免了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及术后复发,但增加了急诊手术的风险。
非手术治疗的主要管理措施
1.应用造口旁疝专用腹带6
2.改善患者全身健康状况6
3.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造口用品7
造口旁疝专用腹带非手术治疗目前主要是采用合适的造口旁疝腹带,以缓解或防止腹腔内容物突出6。经合适的腹带或特制的造口腹带起到较好的承托作用减轻症状,防止肠管缺血坏死、旁疝嵌顿等并发症,减慢其发展8。
使用造口腹带的注意事项
放尽排泄物
平卧下床前佩戴使用
腹带先垫于腰部
造口袋从造口圈中拉出
两边用力,尼龙粘扣带粘住
松紧度不影响其呼吸为佳,先松后紧
腹部有压迫感,进食或餐后1h可去掉腹带
松紧弹力差时,及时更新
两种腹带的特点(有孔和无孔)
有孔腹带:
1.孔径与底盘不匹配
2.孔径越大风险越大
3.加重旁疝
4.合发脱垂
无孔腹带:
1.排泄物排出受影响
2.造口底盘易渗漏
3.造口黏膜被压迫
4.不易发现渗漏
5.定时排放排泄物
无孔腹带的效果更佳
无孔腹带的支撑力可以平均分布在整个腹部1。相比于有孔腹带,无孔腹带效果更佳,佩戴时可在造口袋内预留部分气体,既可顺利收集排泄物,也可减小腹压。
改善患者全身健康状况造口旁疝发生后,特别是早期,对于全身情况差者应改善全身状况,主要措施包括:
控制慢性咳嗽
避免肥胖和过度消瘦
限制剧烈活动及抬举重物
解除尿路梗阻
保持大便通畅等
避免造口旁疝进一步发展!
造口用品选择的策略9柔软、灵活的胜舒?一件式造口袋
使用Brava?弹力胶贴,加固了造口底盘的边缘同皮肤的有效黏贴
根据造口大小和形状,及时调整底盘剪裁
造口旁疝专用腹带
预防措施1.询问患者病史,确定造口旁疝的诱发因素,如造口类型、肥胖(高BMI)、举重、老龄或多次腹部手术导致的肌无力、紧张、咳嗽和生活方式10
2.完成造口生活质量调查问卷,确定患者基线造口生活质量10
3.正确教导患者锻炼腹部肌肉和腹肌强度1
4.术后一年内举重物或从事重体力工作时应佩戴腹带1
5.术前造口定位11
6.患者教育11
7.对患者进行体重管理11
小结造口旁疝是常见的造口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很高
造口旁疝不仅影响患者外观,严重时还可引起肠梗阻、坏死等并发症
无症状或有合并症的患者更适合采取非手术治疗
患者教育可有效降低造口旁疝的发生率
与传统有孔腹带相比,无孔腹带的支撑力分布更均匀,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1.ThompsonMJ.BrJNurs.;17(2):S16,S18-20.
2.OsborneW,NorthJetal.BrJNurs.;27(5):15-19.
3.KroeseLF,LambrichtsDPVetal.ColorectalDis.;20(6):-.
4.陈革,唐健雄.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8(12):-9.
5.KroeseLF,LambrichtsDPVetal.ColorectalDis.;20(6):-.
6.李基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32(1):66-69.
7.ACPGBIParastomalHerniaGroup.ColorectalDis.;20(Suppl2):5-19.
8.中华护理学会造口、伤口、失禁护理专业委员会.中国肠造口护理指导意见.:44-49.
9.Wound,OstomyandContinenceNursesSociety.StomaComplications:BestPracticeforClinicians..
10.NorthJ,OsborneW.BrJNurs.;26(22):S6-S13.
11.BlandC,YoungKR.GastrointestinalNursing.;13(10):16-24.
欢迎将文章分享给您的同道:
点击右上角——点击“分享到朋友圈”
点击右上角——点击“发送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