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EN)不仅能够纠正病人的负氮平衡,而且还可使机体分解代谢降至较低水平,为危重症病人的进一步治疗提供物质基础,为此,该研究对该院年5月―年5月重症病人分别给予自制匀浆膳食肠内营养和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比较他们对患者蛋白代谢、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改变的影响,从而探讨肠内营养剂对神经重症患者的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病人46例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大面积脑梗塞22例,脑出血12例,重症脑炎7例,颅脑损伤5例。入选标准:①年龄18~80岁;②APACHE-II评分为15~25分;③病人均无明显肠道吸收、消化功能障碍。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6.4±17.8)岁,干预组:男性14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为(57.2±18.6)岁。
对照组:留置胃管,并给予自制匀浆膳食,输注方式为一次性输注,mL/d,mL/次,6次/d。
干预组:干预组1d采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mL,无不良反应后,2d时增加至mL/d,直至干预周期结束,输注方式采用24h持续营养泵泵入。
二、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14d,与对照组相比,肠内营养剂干预组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水平下降程度较轻(P<0.05)(见表1),而上臂围(MAC)、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MAMC)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三、讨论
神经重症患者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主要表现为明显负氮平衡和低白蛋白血症。如果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大量分解而得不到有效补充,将导致机体氮耗竭等营养物质消耗后症状,降低患者免疫力,也是造成感染加重及感染难以治愈的重要原因。因此及时给予营养支持能够改善重症患者的预后[2]。由于肠内营养更加符合生理状态,能够维持胃肠道血流稳定及胃肠粘膜完整,只要胃肠道功能允许,应尽早开始肠内营养治疗。
该研究选用MAC、TSF、MAMC、HB、ALB等指标并结合氮平衡,综合分析两组病人治疗后营养状况,结果提示: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能够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况,纠正病人负氮平衡,有效改善危重症病人营养不良状态,降低机体分解代谢水平,达到缓解病人病情,降低病死率的目的。而MAC、TSF、MAMC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与该实验监测时间较短相关,因此血红蛋白、白蛋白和氮平衡等可作为重症患者营养、代谢水平监测的敏感指标。以往研究也表明,肠内营养能够在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的同时,提高机体免疫力,打破可能存在的神经重症-营养状况下降-免疫力低下-神经功能损伤-并发症-营养状况恶化-康复延迟的恶性循环。
肠内营养治疗改善重症患者预后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为:①早期肠内营养通过对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分泌的调节,影响糖类代谢及免疫功能。②在疾病、营养状态不佳等应激状态下,机体对谷氨酰胺的需求量增加,营养液中谷氨酰胺强化的营养支持具有改善机体代谢、氮平衡、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加淋巴细胞总数的功能。
综上所述,早起肠内营养治疗能够有效改善重症患者营养不良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且治疗方法简单,价格便宜,应作为神经重症患者的首选营养方式。但由于该实验样本量较小,尚未能明确肠内营养治疗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曹杏沈雷
作者单位:医院儿科(曹杏);医院神经内科(沈雷)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