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曙光养生保健
曙光气象变化
曙光传统习俗
曙光图片
曙光历史渊源
曙光文学创作

上市一年,云计算第一股UCloud掉入盈

擅长临床白癜风研究的专家 http://m.39.net/news/a_6386842.html
4月18日报道(文/黎曼)近期,云计算服务商优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UCloud)在通过了证监会三轮问询之后,定增申请19.亿元获同意批复。此前,UCloud定增募资额拟已由不超20亿元下调至不超19.65亿元,且在IPO募资仅使用4.4%的情况下发布了定增申请。“何时盈利”也被证监会反复被问询。去年1月,UCloud正式在上交所科创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云计算第一股,是中国A股市场第一家同股不同权的上市公司。开市后,风光无两,开盘价达到72元,瞬时最新价73.18元,涨幅.22%,市值接近亿元。一年过去了,UCloud陷入困境。一边是资本失去信心,截止发稿股价破发仅有37.59元,长期趋势走低。另一边,上市一年期满,多家占股5%以上的股东以及高管开始纷纷减持。UCloud是一家典型的创业型公有云计算公司,某种程度上,UCloud的成败,将验证创业型公司能不能做成公有云。面对这前后莫大的差距,这家原本给TOB创业者带来曙光的创业公司,到底遭遇了什么?加速失血,股东逃离公司财务数据显示,UCloud营收自年起不断增长,增长率在年至年下降,在年快速增长。年至年增长率下降主要来自于外部竞争加剧,年快速增长归功于公司上市以来一直在通过降价来优先扩大业务体量规模,引入了一些互联网细分行业头部客户,开拓的大客户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UCloud年实现利润总额-3.3亿元,同比下降.33%;年财报显示,年全年的归母净利润为.76万元,同比下降72.71%;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75万元,同比大幅下滑92.84%。自年开始至年还有一些利润,但年却巨亏3.3亿。ucloud在持续加速失血。毛利率情况也很不乐观。近几年UCloud的毛利率一直在降低,年还有29%的毛利,年只有11.4%。对于资本市场来说,这样的营收数据的确比较难看。面对业绩下滑的情况,优刻得方面曾解释,主要是由于产品降价、加大投入导致服务器折旧等成本上升、公司主要客户所处的互联网行业整体增速有所放缓以及云计算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综合造成。其次,公司为吸引人才,实施员工股权激励计划,加大研发等人力成本投入,导致本期人力成本和股份支付合计较上年同期增加。在UCloud寻求融资时,就频频遇到投资人的“尖锐发问”。曾经一家风投原准备投资UCloud,报价万美金,还有万美金的缺口,便为他们与IDG、红杉投资人搭桥牵线。不过IDG、红杉的问题非常尖锐,比如怎么应对BAT的攻势?他们当时回答得并不是很好,甚至直到如今,这个问题依旧是UCloud头上的紧箍咒,甚至直逼生命线。在这个情况下,导致UCloud股价不断下滑,换手率增加,大单资金流出,截至目前,其股价已经破发,截至发稿仅有37.59元,已经与一年前上市时的股价腰斩接近一半。至此,今年不少持股5%以上的股东和高管纷纷减持。3月,公司股东嘉兴同美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嘉兴同美”)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60万股,减持比例为0.14%,其持有.6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8.77%。此外,北京光信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上海光垒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嘉兴同美作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29万股,持股比例降至4.97%。持股8.77%的苏州工业园区元禾重元优云创业投资企业拟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总股本的2%。甲子拾号拟通过大宗交易或询价转让的方式合计减持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不超过总股本的2%。减持名单中还包括高管。公司监事周可则拟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股份占公司股本0.%。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贺祥龙先生拟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股份占公司股本0.%。公司原高级管理人员张居衍先生拟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股份占公司股本0.%。上市一年,股东、高管纷纷减持离场,无异于给业绩担忧的UCloud带来不好的信号。四面环敌UCloud以上种种局面和行业的格局发展息息相关。从云计算场上的分布来看,云计算的玩家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大公司生态体系中孵化,然后开始做云计算服务的,如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华为云等,还有一类是直接以云计算业务为主业发展的,如UCloud优刻得、青云、七牛云等公司。而且第一类企业已经占据了市场近80%的份额。经过多年的竞争与资源整合,加之云计算技术的不断成熟,经历洗牌后存活下来的云服务商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相比第一类企业,UCloud这样的第二类企业可以说生存艰难。尽管行业容量依旧在不断增长,但是这样的格局在未来不容乐观。尽管成立于年UCloud入局较早,但巨头林立的云服务市场,UCloud作为独立背景的中小云服务商的生存环境依然艰难。为了找出自身特色,季昕华提出了“中立”的理念去吃下巨头因业务竞争腾挪出的市场机会。“ToB不容易形成垄断效应,现在基本上大部分公司选用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云,电商不会选择阿里的,游戏不会选择腾讯的,我们的中立性就会有很好的体现。”他表示。行业的挤压从价格战开始。近年来,巨头不断挑起价格战。当前,阿里云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kongq.com/cgzzz/11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