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痉挛(enterospasm)又称肠绞痛,只是一种症状而非疾病。肠痉挛是由于肠壁平滑肌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是小儿急性腹痛中最常见的情况。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腹痛,部位以脐周为主,疼痛轻重不等反复发作,可自愈。缓解时腹软、无包块、无压痛及其他病理体征。在小婴儿,可从哭吵的程度和强度了解是否存在肠痉挛:主要表现为持续,难以安抚的哭闹不安,可伴有呕吐,面颊潮红,翻滚,双下肢蜷曲等症状,哭时面部潮红,腹部胀而紧张,双腿向上蜷起,发作可因患儿排气或排便而终止,在小婴儿则可反复发作并呈自限过程。
肠痉挛是常见的一种情况,婴幼儿期的小宝宝的倡导非常的娇嫩,容易遭遇肠痉挛的侵袭,如果孩子突然的哭闹,很可能是肠痉挛导致的。那么婴儿肠痉挛的原因有哪些呢?婴儿肠痉挛该如何调理呢?下面为大家介绍有关婴儿肠痉挛的知识!
病因1.胃肠道因素
(1)肠道气体产生过多:肠道气体有四大来源:吞下的气体;中和胃酸产生;从血中弥散而来以及细菌发酵产生。
(2)肠道动力增强。
(3)胃肠道激素。
(4)饮食因素:一些研究显示,母乳喂养儿发生肠痉挛与母亲饮用奶有关,食物过敏可能是肠痉挛发生的一个原因。
(5)其他因素。
2.非胃肠道因素。
常见疾病小儿蛔虫性肠梗阻、中暑痉挛、钡中毒、儿童腹痛、婴儿肠痉挛、痉挛性肠梗阻等。
鉴别诊断应与肠套叠,急性阑尾炎,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腹膜炎,急性胃肠炎或肠道感染,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急性穿孔,肠蛔虫病与胆道蛔虫,泌尿系结石等鉴别。
检查1.体格检查。
2.实验室检查:常规进行血常规、粪便常规、生化全项、腹部立位片等检查。
治疗原则首先要排除引发肠痉挛的器质性疾病,给予针对病因的治疗。及时就医,以免延误诊疗。对症治疗可采用三级治疗方案。
1.第一级治疗
可用热水袋捂婴儿腹部;家长给予支持和关心;服用二甲基硅油。二甲基硅油是种非吸收性药物,通过改变气泡表面张力,使气泡融合或弥散,促进气体排出,对人体无副作用。其他减少肠道气体的药物,如活性碳、α-半乳糖苷酶能吸附气体或帮助消化高纤维素食物,减少发酵产气,但目前对肠痉挛的疗效尚不肯定。
2.第二级治疗
即药物治疗。应根据医师处方,给予解痉药(如西托溴铵)阻断平滑肌的毒蕈碱型受体,还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解除平滑肌痉挛。
3.第三级治疗
改变饮食。哺乳妇女不食用牛奶、奶制品、鱼和蛋;人工喂养给予豆奶或水解酪蛋白的奶方,能明显改善婴儿肠痉挛。
引发婴儿肠痉挛的病因有:
肠道气体产生过多:肠道气体的来源:吞下的气体、中和胃酸产生、从血中弥散而来以及细菌发酵产生。
肠道动力增高。
胃肠道激素。
饮食因素:母乳喂养儿发生肠痉挛与母亲饮用奶有关,食物过敏可能是肠痉挛发生的原因。
其他因素。
要预防肠痉挛,家长在节假日期间一定要注意合理安排好孩子的饮食起居,避免孩子吃过量的冷饮及不易消化的食品,一旦出现腹痛现象,应立即联系保健医生,及早治疗。
预防婴儿肠痉挛的方法有:
1、喂母乳的妈妈少吃一些引起胀气的食物,例如:牛奶、苹果、甜瓜;
2、平常要多给宝宝顺时针按摩肚子,在宝宝哭闹的时候也可轻轻的帮他按摩;
3、哭闹的时候可以用热水袋热敷,不过要注意温度不要太高,也可以双手摩擦后按在宝宝肚子上热敷;
4、尽量不要让宝宝哭,因为哭的时候会吸入空气引起胀气;
5、没有特别需要不要给宝宝吃安抚奶嘴;
6、吃完奶一定要多拍拍后背让宝宝吐出吃进去的空气。
7、定时喂奶,2个月的宝宝大概3小时吃一次奶,3个月以上的宝宝4小时一次,中间宝宝闹吃就喂水,有规律的进食对肠道功能的恢复有好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