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系膜缺血(CMI)是由于餐后无法获得足够的肠道血流,通常源于肠系膜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疾病。患者典型的表现是餐后疼痛、不敢进食和体重减轻,尽管它们可能表现为急性肠系膜缺血和肠梗阻。尽管考虑到与腹痛和体重减轻相关的胃肠道疾病谱,诊断时通常会延迟,但还是需要结合适当的临床症状和显着的肠系膜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目标包括缓解症状、预防急性肠系膜缺血进展以及提高整体生活质量。对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CMI患者,临床实践指南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最佳证据。
在此,《门诊》杂志特将本次指南(血管外科学会(SVS)发表的慢性肠系膜缺血临床实践指南[1])更新要点编译整理,希望对您的工作有所裨益。(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下载原文PDF)推 荐诊断性评估1、对于存在腹痛、体重减轻以及不敢进食的患者,推荐加急检查排除胃肠道恶性肿瘤和其他潜在原因。加急检查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腹部CT和腹部超声检查。推荐级别:1级(强),证据质量:B级(中等)。
2、对于有适当的临床症状且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SMA)内存在明显狭窄(70%)的患者建议诊断为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对于临床上有适当临床症状且腹腔干或SMA单独存在显著狭窄(70%)的患者也可作出诊断。推荐级别:1级(强),证据质量:B级(中等)。
3、推荐使用肠系膜多普勒超声(DUS)检查作为肠系膜动脉闭塞性疾病(MAOD)的首选筛查方式。推荐等级:1级(强),证据质量:B(中等)。4、推荐使用CTA作为MAOD的首选权威性影像学检查,除非有不寻常的解剖特征掩盖了解剖结构,这样可能需要基于导管的动脉造影。推荐等级:1级(强),证据质量:B(中等)。
治疗适应证1、推荐CMI患者进行血运重建,以扭转患者的症状(如:体重减轻、食物恐惧、腹泻、餐后疼痛),并改善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推荐等级:1级(强),证据质量:A级(高)。
2、对于CMI患者,由于存在临床恶化、肠梗阻和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全肠外营养不能替代血运重建。推荐级别:1级(强),证据质量:B(中等)。
3、建议将SMA作为血运重建的主要目标。推荐级别:2级(弱),证据质量:B(中等)。
4、建议将腹腔干和肠系膜下动脉作为血运重建的次要目标,如果SMA不适合干预或技术结果不可接受,这一血运重建可能有助于缓解症状。推荐级别:2级(弱),证据质量:B(中等)。
5、对于症状与CMI一致且闭塞性疾病孤立于单支肠系膜血管(特别是SMA)的患者,建议患者和术者共同决策讨论是否将血运重建作为治疗选择。推荐级别:2级(弱),证据质量:C(低)。
6、无症状的严重MAOD患者,建议患者和术者共同决策讨论是否将血运重建作为治疗选择。推荐级别:2级(弱),证据质量:C(低)。
7、推荐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