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规检查
透视或平片
食管及胃钡餐检查
二、钡餐检查注意事项
1、造影前准备:病人禁食8~10小时,疑幽门梗阻患者,应抽净胃内液体后再做检查。食管检查不必作上述准备。
2、钡剂的配制:
稠钡剂用于检查咽部及食管,其钡、水重量比例为3:1~4:1,要求调成糊状。食管狭窄者可酌情用适当稀钡。稀钡剂用于口服检查胃、小肠和结肠,其钡、水之比为1:1。
3、适应症;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先天性畸形、慢性炎症、异物、肿瘤并了解其功能状态;了解门静脉高压患者有无食管静脉曲张及其程度;了解颈部或纵隔病变与食管的关系;胃、十二指肠溃疡;胰头或壶腹部肿瘤;消化道不明原因的出血;消化道手术后复查或放化疗后随访复查。
4、禁忌症:胃肠穿孔、严重的吞咽困难及肠梗阻。急性消化道出血在出血停止后7~14天适于钡餐检查,但操作仍需轻柔。
三、上消化道检查:
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同时注意观察空肠上段。婴幼儿可用消毒的细胃管注入胃或用奶瓶吸吮给入ml观察。最好用俯卧位观察,防止钡剂返流。
全消化道钡餐造影一般分为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上消化道检查,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同时注意观察空肠上段。
(2)第二阶段:服钡2~3小时后,仰卧位复查胃肠道排空情况,重点检查小肠。
(3)第三阶段:服钡后6~8小时,观察胃小肠排空情况,重点观察回盲部及部分升结肠。对于肠运动功能异常者,以上检查阶段和时间应酌情掌握
四、食管的X线解剖分段
食管是介于咽与胃之间长度约25~30cm的肌肉管道,扩张时宽约1.5~3cm,静止时外形前后扁。上界起自C6水平的环状软骨下缘,下界约在T11水平连接胃的贲门。
1、X线解剖一般分上、中、下三段:
上段自入口到主动脉弓水平上缘(C6~T4)
中段自主动脉弓上缘至右肺下静脉(T4~T8)
下段自右肺下静脉至贲门口(T8~T11、12)
2、食管有哪些生理狭窄和压迹?
正常情况下,食管有四处生理狭窄和三处压迹。
四处狭窄为:
①咽与食管交界处,即食管上端;
②主动脉弓压迹处;
③左主支气管横过食管处;
④食管下段相当于膈肌食管裂孔处。
其中,第一狭窄最显著,第四狭窄次之,第二、三狭窄同压迹相关。
三处压迹为:
①主动脉弓压迹;
②左主支气管压迹;
③左心房压迹。
五、胃X线解剖部位
食管进入胃部的开口部位叫贲门。贲门水平线以上部位称为胃底。以贲门为中心,半径大约2.0cm大小的一个圆形区域叫贲门区。胃的右上边缘叫胃小弯,外、下侧边缘叫胃大弯。胃部通向十二指肠的细、短管状结构叫幽门或幽门管,长约0.6cm,宽约1.0cm。胃小弯向下行,然后转向右上或略呈水平转向右方,转角处叫做角切迹或胃角。
角切迹和大弯最低点之连线,与幽门之间的区域叫胃窦。胃窦与胃底之间的区域叫胃体。幽门近端大约2.5cm一段胃窦,又叫幽门前区。
六、胃的X线形态分为4型
1、牛角型:常见于矮胖的人,肌张力高,从胃底至幽门逐渐从粗到细,角切迹不太明显,胃下缘位置较高,在髂嵴以上;
2、钩型(中间型):常见于中间体型的人,肌张力中等,胃角明显,胃下缘约在髂嵴水平;
3、瀑布型:胃底位于胃体后上方,胃泡甚大,胃体较细,胃下缘多在脐以上或同高;
4、无力型:常见于瘦长或瘦弱的人,肌张力低,上窄下宽,角切迹明显,常低于髂嵴水平。
七、胃粘膜纹
胃底的粘膜纹排列不规则,弯弯曲曲,好像拥挤在一起的样子。正常贲门区的粘膜纹可以与其邻近的胃底和胃体上部的粘膜纹连成一片,没有特殊标志。贲门区向下,近小弯侧的粘膜纹,一般可见4~5条,与小弯平行;至胃角以后,一部分顺小弯走向转向胃窦,一部分呈扇形分布斜行向大弯侧。胃体大弯的粘膜纹弯弯曲曲,呈斜行或横行,使大弯侧胃壁高低不平。胃窦粘膜纹以纵行为主,在收缩状态下都呈纵行。
在舒张状态下,则有较多的横行及斜行粘膜纹见到,并使胃壁出现3~6mm的齿状切迹。
八、十二指肠大体解剖分为4部分十二指肠为小肠的开始段,上连胃出口,下经十二指肠空肠曲接空肠,全长25~30cm,解剖上分为上部(相当于球部和球后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V”形者无水平部。
九、胃肠道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
胃肠道病变的X线表现可归纳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方面的若干征象。这两种性质的改变常是互为因果。综合起来不外下列八大表现:
1、位置大小的改变:大小的改变即管腔的缩窄或增宽。
2、轮廓的改变:包括向腔外突出的病变如龛影和憩室,向腔内伸入的病变表现为充盈缺损。
3、粘膜皱襞的改变:包括粘膜皱襞的增宽、迂曲,粘膜破坏、中断或消失,平坦,聚集。
4、紧张力的改变:即胃肠道紧张力可以增高或降低。紧张力增高多表现为痉挛,可以是局部的,也可较为广泛。紧张力增高和减低可在同一器官同时出现,如贲门痉挛的食管和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小肠。
5、蠕动的改变:表现为增强、减弱和消失。
6、运动力的改变:表现为运动力增速(包括激惹征象)、排空加快及运动力减弱、排空延缓甚至停止。
7、分泌功能的改变:表现胃内潴留液的多少。小肠分泌液增多则小肠粘膜纹模糊;过敏性结肠炎分泌增加,在钡剂排空时表现为线样征。
8、触诊所见:观察病变或胃肠道的移动度、硬度与邻近器官的关系、压痛等。
十、食管钡餐检查步骤
一般采取立位多体位透视下观察,先在右前斜位,然后转为前后正位和左前斜位观察。吞钡后从不同角度观察食管所显示的轮廓和黏膜像,以及食管的蠕动、柔软度和通畅与否等。必要时加以点片。在检查过程中,应根据病变情况,使用一些特殊方法来提高病变的显示率。如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最好能取俯卧位,左侧抬高,或做呃气动作或服产气药物造成气钡双重对比,均有利于显示微细病变。食管钡餐造影使用浓度80-%(W/V)。
十一、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步骤
1、进行常规的胸腹部透视,了解胸部情况以及观察有无胆结石、肾结石、钙化影,有无气腹等情况;
2、取站立前后位,含服或吞服一大口造影钡剂,观察吞咽运动是否异常;
3、转动体位至右前斜位,观察食管中钡剂通过以及食管扩张和收缩排空情况;
4、进行上消化道造影时需要变换为仰卧位,患者可加压按摩腹部,易于观察胃体、窦部黏膜;
5、再俯卧位进行检查,易于显示胃底部黏膜的形态;
6、胃黏膜检查完毕后,嘱患者一次或分次服下钡剂一杯约-ml,观察胃充盈后的轮廓、形态、蠕动和钡剂通过幽门管的情况,必要时进行摄片。
无论透视或摄片,胃肠道造影要着重显示胃肠道黏膜(又称黏膜像),黏膜不仅是病变的好发部位,而且粘膜改变是早期病变的主要依据。充分观察黏膜像后,再应用多量钡剂(约-ml)使被检查部位充分扩张,继续观察胃肠道的位置、形状与功能状况,此充分扩张状是为充盈像。若用手或压迫器进行局部按压,进一步观察局部黏膜、管壁或病变与周围的关系等,是为压迫像;利用腔道内的原有气体,或服用产生气体的药物,造成气钡双重对比影像,是为气钡双重造影像,能显示黏膜的微细结构,如胃粘膜的胃小区,其显示有利于发现表浅的细小病灶,对胃肠早期癌肿的发现有重要价值。上述四种影像在检查中是必需的,是相辅相成而不能取而代之,这点应引起重视。(黏膜像、充盈像、功能像)
通过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各部的形状、轮廓、位置、大小、蠕动、幽门开放等情况。做到:认识正常、识别异常、结合临床、做出诊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