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曙光养生保健
曙光气象变化
曙光传统习俗
曙光图片
曙光历史渊源
曙光文学创作

神舟十二号,我是曙光航天员首次出舱

“神舟十二号,我是曙光!”

曙光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对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来说,“曙光”曾是星星之火,国家启动第一次载人航天计划,名为“曙光一号”工程,最后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被迫下马。直到年,载人航天工程再次启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终于迎来了载人航天事业的“曙光”。

对于在轨航天员来说,“曙光”意味着距离太空公里高度下航天员系统岗位人员的全力支持。

不仅如此,在空间站阶段首次出舱活动中,“曙光”指引着他们行走太空的每一步。

7月4日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聂海胜作为我国空间站首个操控机械臂的航天员,顺利配合出舱活动完成作业点微调工作,舱外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在出舱活动直播镜头里,“曙光”指挥全程给在轨航天员发布口令,在他身边,有一排穿着蓝色试验服的岗位人员,不断地相互交流,他们均属于出舱活动支持小组。为了这次出舱活动的顺利实施,付出了诸多心血。

“新型组织指挥模式非常高效!”

针对空间站阶段出舱活动任务复杂难度大的特性,年3月4日,载人航天办公室决定成立汇集航天员系统、空间站系统和测控系统的相关责任总师和岗位支持人员组成的出舱活动联合专班。专班由航天员系统牵头,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任专班组长。由20余人组成的专班在黄伟芬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了神舟十二号任务航天员出舱活动实施总体方案、出舱活动故障预案、正常情况下协同程序、应急处置协同程序和最低出舱条件放下准则等相关顶层设计方案,作为实施出舱活动依据。

专班成员进行了40余次的充分讨论、推演和集成办公,在此过程中,配合愈加默契。他们和乘组航天员在虚拟现实模拟器、出舱活动程序训练模拟器、模拟失重训练水槽进行了10余次的演练,乘组航天员在轨期间也演练了数次。

专班确定了出舱任务实施的新工作模式,成立出舱活动支持小组,成员由专班成员抽调组成,在出舱活动实施中给航天员提供支持,并提出决策意见。黄伟芬任小组组长,航天员系统一名教员担任出舱活动专项指挥,代号“曙光”,沿用的是航天员系统调度的代号。此外,空间站系统调度代号“天和”,测控系统调度代号“北京”。

当航天员准备执行出舱任务时,从核心舱进入节点舱并关上两舱之间的双向承压舱门开始,直到出舱活动任务完成返回核心舱并关上两舱之间的双向承压舱门结束,这段过程由“曙光”指挥全程实施。

在新型组织指挥模式下,此次出舱任务呈现出跨系统、跨部门、舱内外配合,天地协同,在轨航天员“01”聂海胜、“02”刘伯明、“03”汤洪波和地面“曙光”“天和”“北京”六方联动的特点。

“如果后续时间不够,做不完的话能不能取消部分工作?”任务进行过程中,有领导关切地问。

“您放心,我们一定能完成所有既定任务!航天员不说放弃,我们就绝不放弃!”出舱活动支持小组组长黄伟芬言语间充满自信。“正是由于前期我们出舱活动专班一起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彼此之间才能配合默契,沟通有效,节约了时间。”

任务结束后,乘组航天员也对此次新型指挥模式给了大大的赞。刘伯明开玩笑地说:“本以为出舱过程中遇到问题,你们会层层请示上级并开会呢。没想到你们几个人两分钟内就给出意见。这个模式非常高效!”

“出舱活动一开始,时间就比预计得晚”

“曙光”指挥王焰磊清晰果断的口令响彻整个太空,在轨航天员与他配合默契,出舱任务圆满完成。他也随之成为“网红”。他说任务结束后,一开手机,发现有多个来自同学朋友亲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kongq.com/cgzyy/125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