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曙光养生保健
曙光气象变化
曙光传统习俗
曙光图片
曙光历史渊源
曙光文学创作

曙光专题教师节20182019年

<

何谓“金牌教师”?他们不仅医术精湛,教学方面也卓有成效,快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金牌教师周华

周华,女,40周岁,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讲师,科副主任。现任曙光临床医学院中医妇科教研室主讲教师,带教及参加课堂授课9年,主讲课程《中医妇科学》每年90学时;负责全英文课程(痛经)的课堂授课,每年3学时;承担着本科、7年制硕士的临床带教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热爱教学工作,爱护学生,重视经典和临床操作培训,擅长PBL和案例式教学法相结合,参与教学改革,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学团队---中医妇科学团队的骨干成员。

教学工作特色:认真教学,潜心教研,教学道路上孜孜不倦

认真教学:周华老师从事中医妇科教学事业9年,获得教师资格后即作为青年教师参加中医妇科教研室的教学工作,现任曙光临床医学院中医妇科教研室主讲教师。负责中医妇科学和全英文课程(痛经)的课堂授课,承担着五、七年制本科的临床带教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擅长PBL和案例式教学法相结合,以PPT、临床实例图片、录像等手段配合教学,将现有教学资源中繁多而枯燥的内容学习转化为生动而有趣的学习过程与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学生的好评。授课时融入当代妇科流派的经验、名家的学术思想、临证医案,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轨迹,充分认识到中医妇科的临床运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

潜心教研: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学团队---中医妇科学团队的骨干成员。参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和立项教材的编写。发表教学论文2篇,参与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课题2项。

提升教学能力:多次参加各级别教学竞赛,医院课堂教学竞赛青年组三等奖,医院“先进教师”称号,医院课堂教学竞赛中年组三等奖。在教研室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曙光中医妇科教研室年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学团队”和“示范带教科室”的荣誉称号,其中的每一个进步和荣誉,也凝聚着周华老师的努力与付出。

教学工作理念

●倡导读经典、学原著、做临床

周华老师认为《中医妇科学》教学应该重视中医经典理论、临床技能、中医内涵的培养,临床带教中提倡学生背诵经典原文,对经文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跟师临证,在临床实践中学习中医临床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中医基本功,真正做到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和保持住中医的特色与优势。

●爱护学生,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爱是教育的基础”,周华老师对待学生经常给予关爱和鼓励,病房带教中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妇科检查、消毒铺巾、伤口换药、缝合皮肤等基本操作;门诊带教先让学生对病患进行诊疗,使学生成为主体,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真正培养学生“会看病”和“辩证思维”的中医诊疗能力,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注重教学学术,提倡改革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模块、临床思维模块、技能操作模块等手段,开展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课后加强实践,如临床见习、典型病案分析、临床操作等。

●重视临床,不忘科研,医研反哺教学

周华老师认为没有科研的临床必将“止步不前”,没有临床的科研更是“空中楼阁”,只有临床实、科研强,才能有教学的内涵及深度。在工作之余,查阅文献,了解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对临床疗效好的疾病提出假说,对此进行科学研究,同时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观点,鼓励下级医师积极撰写文章、申请课题。周华老师多年来的勤奋努力,追求上进,取得良好的成绩。目前以第一作者于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SCI录用1篇,主编编著2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教育部基金、上海市教委、医院等多项科研项目,参与国家中管局、上海市等重点专科建设,获得国家专利2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各1项)和上海市人才培养计划3项(上海市杏林新星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教委优秀青年医师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海派中医流派传承人才培养计划)。

结语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优秀的团队,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付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周华老师会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用心去做神圣和爱的事业,在教育这片田园里勤奋耕耘,积极探索,无私奉献,深信“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

金牌教师石瑛

石瑛,男,医学硕士,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副教授。上海石氏伤科第五代嫡系传人。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促进会骨伤分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临床评价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中医骨伤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等多项社会任职。毕业后一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伤科临床、科研、教学一线工作,擅长运用石氏伤科理论并结合现代骨伤理论诊治各类退行性、运动损伤性骨与关节疾病。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编写各类教材、专著5部。

教学工作特色

●立足百年石氏伤科教学理念,讲台边育人十七载

石瑛老师从事中医骨伤科学教学工作17年,现任曙光临床医学院中医中医骨伤科学教研室主讲教师。负责中医骨伤科学理论课授课,近三年授课课时数超过学时,同时承担大量五、七年制本科、留学生、研究生和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带教工作。依托百年石氏伤科厚重的临床积淀及中医骨伤科学教研室詹红生教授为首的教学团队,倡导石氏伤科"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整体观念,融入临床教学改革,探索中医骨伤科教学新路径。

石瑛老师授课时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融入石氏流派的经验、名家的学术思想,以多媒体、图片,结合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学习中医骨伤科学的兴趣。临床带教,重视实际病例的纵向深入及知识点的横向延展,以临床思维为主线,结合症状、体征、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层层深入,抽丝剥茧,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及手法,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中医骨伤的疗效,建立学科自信。

●运用成果导向理念,构建石氏伤科特色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17年的教学工作,将中医骨伤科学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编写包括中医骨伤科学“十三五”规划教材与电子教材,中医骨伤科学慕课建设,基于执业医师一阶段考核中医骨伤科学应知应会教学内容建设。石氏伤科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教学内容优化,包括石氏伤科临床重点专科实施方案临床教学设计和石氏伤科临床技能实训(手法、夹板等)。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理念

●探索中医骨伤科分层、递进式教育模式

十分重视中医药后备人才培养,通过现代医学生培养和毕业后教育模式,双管齐下,哺育后学。石瑛主任和教学团队一起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各种不同层次的学员的教学进行“一体化”培养,提出并形成了针对院校教育、毕业后住院医师、专科医师不同阶段培养对象实施的分层教育模式,“本科学员-培养兴趣;住院规培-能力强化;专科培训-专长深化”的三阶段有机衔接,逐步递进式的教学提升体系。

●重视自身修炼,融会贯通石氏精髓,临床反哺教学实践

石瑛是海派中医石氏伤科的第五代传人,家传渊源流长,自幼耳濡目染,秉承石氏“十三科一理贯之”理念,立志将中医药和中医骨伤事业传承发扬。自年大学毕业即入临床第一线,在中医骨伤科门诊、急诊、病房的“摸爬滚打”,迅速成长,并在工作后经主管部门考核选拔,正式作为第四批全国继承老中医经验的学员跟随全国骨伤名师石印玉先生学习。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了“治病识人、内外并重、骨正筋柔、整体调治”的理论,并结合石氏伤科的药物、手法、针刺、练功等各种治疗方法,进行针对性的相关临床探索、研究和总结。他将石氏伤科精髓融入于教学工作中,学习中医经典,组织相关学员一起进行病案病例讨论分享、学术经验体会交流等形式多样的临床活动,开拓培训带教新模式。

寄语青年中医学子

石瑛老师认为从青年中医成长为受人钦佩的名医名家,必历经迷茫、坎坷、苦楚,才能赢得喜悦。作为青年中医人,应该正确理解和运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阐述的治学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初学中医,首先要高瞻远瞩,立志高远。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要为自己树一面旗帜,为之奋斗。我们应该视其为川流不息的一条大河,我们在这条大河中不断挖掘,不断深思。不顾传统的发展是站不住脚的,不考虑发展的继承也是腐朽的。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的创新,才是最优秀的继承。因此,对待中医我们应该传承,更应该要深入研究,辨别精华和糟粕。通过认真揣悟中医理论的内涵,做到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感悟中医理论的真谛,提升中医悟性,才能把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kongq.com/cgzyy/11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