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
原发性肠套叠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以2岁以内多见,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之相连的肠管中。肠套叠起病突然、临床表现为患儿哭闹、腹痛、腹部包块、果酱样大便。肠套叠的诊断具有时间性。如延误治疗时机,套入部分的肠管因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导致肠管发生坏死、穿孔,导致腹膜炎,严重时甚至死亡。
超声检查是首选
肠套叠有时单纯靠临床表现作出诊断很难,超声检查可以弥补临床诊断之不足。由于小儿腹壁较薄,高频探头扫查腹部时,于横切面上肠套叠包块呈“同心圆”征象,于纵切面上呈“套筒”征象,具有特征性表现,经研究表明,其超声特征性表现诊断肠套叠的准确性及敏感性高达98%。
同心圆
横切面呈“同心圆”征,外围轮廓光滑完整,呈高回声,为套叠鞘部浆膜层,其内为反折壁的肌层与鞘部肌层所形成的低回声带,中心圆呈高低相间混合回声及弥漫高回声,轮廓不规整。
套筒征
纵切面呈“套筒”征,为多层低、中回声相间的对称平行结构。
彩色血流
彩色多普勒血流可反映套入肠腔部分的血液循环状态,为临床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一过性肠套叠
即一过性、暂时性肠套叠,其本质还是远端肠管套入近端肠管,但是可自行恢复。多发生于小肠,是由于肠功能紊乱或者炎症刺激形成,有以下特点:
1、套叠包块一般位于脐周围,活动度大;
2、套入的长度短,多4cm;
3、套叠直径小,多2.5cm;
4、不伴有肠壁水肿;
5、套叠内无肿大淋巴结;
6、可在腹部同时发现多个套叠包块存在;
7、检查过程中可见到套入部频繁的蠕动,动态观察可随肠蠕动消失,又可随肠蠕动出现;
8、喝温开水或者揉肚子按摩一段时间后复查,套叠包块消失。
超声检查具有简便快捷、无辐射、无创伤、可重复、可随访、费用低等特点,且诊断准确率高,是婴幼儿肠套叠的首选检查方法。
长按识别一键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