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上睡不好,记性也不好?舌苔伸出来我看看……啊……排泄还正常吗?这段时间胃口怎么样?……您这是典型的‘心脾两虚’,完全是累出来的,回去要记得多休息,我再给您开个方子,记得按时喝药……
”
搭着患者的脉搏,吴欢一边说着,一边将患者的情况记录下来。看似只是很平常的门诊场景,事实上,他上一次为患者看门诊已经是一个多月前的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每天出门的时候还要带上口罩“以防万一”之外,新冠肺炎疫情似乎已经离我们渐渐遥远。但如果说,在上海这片土地上还存在所谓“新冠肺炎的疫情第一线”,那么毫无疑问,那个地方就是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以下简称“公卫中心”)。
这些天里,吴欢一直身在公卫中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上海的新冠疫情防控工作。
“上海所有新冠肺炎的确诊病例,无论是本土病例还是输入型病例,都会送到公卫中心集中隔离救治。”吴欢说,“虽然上海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出现过本土感染的病例了,但在公卫中心,输入型的新冠肺炎患者却一直没有断过,相关的防疫抗疫工作也从来不曾有丝毫放松。”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吴欢第一次前往公卫中心支援工作了。在新冠肺炎最严重的那段时期,吴欢就曾经2次前往公卫中心工作。也正是由于那段时间的出色工作,前不久,公卫中心再次把他请去,作为中医专家组成员参与新冠肺炎病人的诊治工作。
“在公卫中心,除了负责固定床位患者的病情以外,我还负责满足所有住院患者的中医诊疗需求。”吴欢说,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至今,专家们面对患者的各种症状已经积累了一些应对的经验,尤其是中医药治疗,更是逐渐成为新冠肺炎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与各位西医专家沟通并对患者病情全面掌握下,吴欢负责管理的中国患者中药使用率达到了%,部分外国患者也使用了中药治疗,其中轻症患者纯中药治疗,普通型危重症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良好的疗效,获得了西医专家的认同和赞赏。
空闲的时候,不少西医同行找他请教中医问题,护士们更是围着吴欢问个不停。在治疗的过程中,吴欢也会针对个别患者的特殊情况,对疗法、药方等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果效果好,他也会将自己诊治用药的观察和思考分享给队友们,供大家参考交流。
“这次支援公卫中心一共去了32天,我的任务圆满完成,隔离期也已经过了,现在又可以回来继续坐诊了。”说话间,不少患者已经在吴欢的诊室门外排起了队,有些患者因为常年在他这儿看病,甚至都已经跟他处成了朋友。
“医院的门诊信息,一看到他又回来坐诊,立马就来了。我的病一直是他给看的,已经好几年了,效果很好,换个医生看我还真有点不放心。”刘阿姨是吴欢的一位‘老患者’,得知吴欢之所以长时间没有开诊是因为去了公卫中心支援抗疫,表现出十足的理解,“吴医生医术高超,难怪要去一线支援,我们等一等不要紧的……不要紧……”
而在诊室内,回到工作岗位的吴欢正在为另一位患者看诊,一边给患者分析病因,一边也为自己的两位学生开展案例分析讲课,把自己的心得分享给学生。
患者和学生们不知道的是,在这次前往公卫中心支援之前,吴欢的妈妈刚做了肺部手术,胸闷气短,抽完胸水正是需要人照顾陪护的时候,儿子就去往了抗疫一线……
△吴欢正在给前来就诊的患者搭脉
“我不觉得自己特殊……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医生,做了自己分内的工作。”吴欢如是说,就仿佛自己之前去的不是抗击新冠肺炎抗疫的第一线,跟自己平时每天看门诊没什么分别,“下一次,如果一线需要我,我依然义不容辞!”
后记|当勇敢变成一种习惯
在公卫中心,像吴欢这样每天抱着一颗“平常心”深入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还有很多。
也许在他们看来,自己做的事就是“分内之事”,可当勇敢已经变成一种基因深入他们的生活,他们也许意识不到自己所谓的“分内之事”是多么了不起。
所谓的勇敢,并不是真的无所畏惧,而是明知风险,心有畏惧,依然选择去做,必须去做。所谓的英雄,并不是不知道害怕,而是因为有了担当才懂得如何克服恐惧,万事如常。
而这些人,就是我们平凡生活中,活生生的“英雄”。
原标题:《当勇敢变成一种习惯——记上海中医院传统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吴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