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原因是什么
临床上常见的是急性肠套叠,慢性肠套叠一般为继发性。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一种特有疾病,以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男女之比为2~3:1。
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结病毒感染有关。
急性常见于4~10个月婴儿,慢性常见于成人,慢性与肿瘤等有关。
急性肠套叠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改变: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2,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新生儿回肠盲肠直径比值1:1.43,而成人为1:2.5,提示回肠盲肠发育速度不同。
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cm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叠。
3,病毒感染:系列研究报道急性肠套叠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有关。
4,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由于各种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毒素等刺激肠道产生痉挛,使肠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逆蠕动而引起肠套叠。
也有人提出由于婴幼儿交感神经发育迟缓,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失调引起套叠。
5,遗传因素:临床上发现有些肠套叠患者有家族发病史。
如何预防婴幼儿肠套叠
肠套叠在小儿外科较为常见,指的是某段肠管进入到了临近的肠腔内引起肠道梗阻的现象。
婴幼儿肠套叠发病年龄多在1岁以下,5-9个月乳儿的发病率最高,多发生在添加辅食或断奶时,由肠功能紊乱导致的,治疗不及时引发严重并发症。
以下小方法可以帮助预防婴幼儿肠套叠。
首先当婴儿到了添加辅食的阶段,应注意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操之过急。添加一种新的辅食之前要确定宝宝已对前期添加的辅食已完全适应,新的辅食一般需要的适应期为5-7天,避免同时添加多种新食物。
在为婴儿添加食物的量应当适当控制,遵循从少到多的原则逐渐增多;还应当遵循从稀到稠的原则,应当以米汤开始,其后逐渐变为米糊、米粥,应从流质、半流质进而导致半固体流食,让婴儿肠道有充足的适应时间。
炎热的夏季或孩子身体感到不适时应避免为其添加新的辅食,这段时间孩子的食欲下降导致适应能力较差,此时加入新的辅食将会导致肠胃不适可能引起肠套叠,因此要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添加辅食。
对于小孩子肠套叠可以根据严重程度进行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但是由于小孩子身体发育等都还没有完善,所以出现了这种情况,难免身体会吃不消,或者身体状况没有患病之前那么健康了,既然肠套叠影响小孩子的健康成长。
那么日常当中该如何预防肠套叠才能更有效地避免其发生呢?
一、因为导致患上肠套叠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饮食的改变,因为需要添加辅食或者增加食物量而导致小孩子的肠道未能够适应改变的食物带来的刺激,所以就会导致肠套叠,这时我们就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也就是添加一种新的食物要有个适应期,等适应之后再添加另外一种辅食,不能同时添加多种辅食。
二、也要注意食物的量,不能一下子就过量增加,应该从少量开始,逐渐地去增加。
三、食物也要注意,要遵循一个从稀到稠,半流食到半固体流食,最后到固体食物的渐进方式。
四、根据小孩子的身体状况去添加辅食,例如对于在夏天,小孩食欲下降或者适应力比较差,这时就需要根绝小孩子的身体状况去进行调整。
此外,预防宝宝肠套叠的有效方法是避免宝宝腹泻,父母应多留意天气变化适时为宝宝增减衣物,日常饮食应科学喂养避免过饥过饱,同时宝宝睡觉时要保护好宝宝小肚子。
当孩子出现因疼痛不停哭啼、呕吐、暗红色果酱样便以及腹部可触及明显包块时,说明孩子出现了肠套叠,需紧急送医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