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来到诊室的,是一对姐妹花。两姐妹样子长得都很漂亮,姐姐已经结了婚,爱人对她很不错,还育有一个已经上学的孩子,而妹妹还没有结婚。两个人找我的时候,都已经在外院就诊过多次,当看到她们的肠镜检查后,我默默地在心里叹了一口气。为什么呢?因为两姐妹都是比较严重的克罗恩病(Crohndisease,CD),其中姐姐已经出现了比较典型的肠梗阻症状,妹妹虽然梗阻的症状还不太明显,但是从最近1次的肠镜检查上看,也已经出现了肠腔狭窄症状,也就是说,她也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和姐姐一样的肠梗阻的情况。
为什么我们姐妹俩人都会得这个病呢?我们的父母都很健康,是不是我们哪里做得不对才会得这个病呢?这个克罗恩病是不是遗传病呢?
目前,克罗恩病的发病机制并没有完全阐明,我也不是很清楚患者为什么会得病呀!
当然,这意味着目前所有的研究都无法说清楚克罗恩病的发病机制,但这却并不意味着研究克罗恩病的科学家们什么研究成果都没有。其实,克罗恩病虽然发病机制不清,但科学家认为,导致其发病的原因,很可能是在易感基因的基础上,由环境等多因素促发体内免疫系统及肠道微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受损所导致的炎症反应,这个过程有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因素共同参与。也就是说,携带有一些基因的人(比如携带NOD2基因的犹太人种),在某些环境(比如某种病毒或细菌等病原体)的触发下,体内的免疫系统会出现紊乱,打破肠黏膜屏障,导致肠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从而出现肠道炎症。如果科学家们能完全搞清楚克罗恩病的发病机制,那可能就会有预防其发病的办法了,可惜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研究还都无法彻底搞清楚这个问题。
至于为什么两姐妹会同时患上克罗恩病,的确是因为其易发生于某些特定的家族中。国外研究显示,克罗恩病患者所生的同卵双胞胎也患上此种疾病的比例高达60%,大约20%的克罗恩病患者的一级亲戚也患有此种疾病或溃疡性结肠炎(UC)。这些信息虽然国内目前尚没有确切的数据佐证,但是就如同这对姐妹花,我们在临床上的确遇到不少在亲属中同时或前后发病的病例。国外研究结果还显示,克罗恩病患者遗传给孩子的概率有6%~8%,如果父母同时患病,则孩子的患病率将上升到30%~45%。这说明克罗恩病有很明显的遗传因素,溃疡性结肠炎遗传虽然稍微低一点,也是存在的。但这样的遗传现象还不能将克罗恩病称为严格意义上的遗传性疾病,因为毕竟其发病机制除了和基因有关外,还和环境因素、饮食等多方面因素相关。因此,克罗恩病并非是仅仅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导致的疾病。
在姐妹花前后,我还遇到不少亲属同时患上克罗恩病的病例,有的是兄弟、有的是母子、有的是堂兄弟……亲属发病时间有早有晚。记得有一次,医院陪护住院弟弟时,感到自己的肚子也有点不舒服,于是做了肠镜检查,结果居然在与弟弟一模一样的地方也发现了溃疡,最后诊断他也患上了克罗恩病!还有的是孩子生病,然后家长去检查发现自己也患了同样的疾病,或者反之。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血液科请我去会诊一个发热待查的小姑娘,因为医师问家族病史的时候发现这个小姑娘的父亲是克罗恩病,结果经我会诊、检查,这个小姑娘发热的原因还真的是因为她也患有克罗恩病。
画:入味
那为什么我们的父母、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都是健康的,我们姐妹却都患病了呢?
克罗恩病并非是仅和基因有关系呀!它是多因素互相作用后才发病的,也就是说,就算有容易患病的基因,也不见得会发病。
那到底为啥我们就会发病呢?
目前不能完全明确。不过,有一些因素是可能与发病有关的。比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克罗恩病的发病率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而上升。早在20年前,消化科真的很少能见到克罗恩病患者。并且,这个疾病往往在经济发达地区更为常见,比如北美和欧洲的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炎症性肠病的患病率已经超过0.3%,其中挪威溃疡性结肠炎的患病率高达/10万、德国克罗恩病的患病率为/10万,北美国家紧随其后,美国溃疡性结肠炎的患病率为/10万,加拿大克罗恩病的患病率为/10万。这样的数据真是让人感到触目惊心了!
为什么发病率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而上升呢?科学家经过调查认为,这可能与环境、饮食、儿童卫生、生活方式及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综合因素有关,只是目前还无法确定到底是哪一种因素导致疾病发生。有一个“卫生假说”认为,如果在早期缺乏环境病原的暴露,会导致缺乏免疫耐受的诱导,从而在后期会导致对正常的无害的病原反而产生了过度敏感。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太讲卫生,接触的病原体太少,这个人的免疫系统在小的时候就缺乏应有的锻炼,那么他长大以后就可能会对一些本来安全的病原体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这真的很像民间人们常说的“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这个“卫生假说”也得到了一些研究结果的支持,包括发病率的地理差异(越发达的国家发病率越高)、社会经济状态(比如有研究显示国内生产总值高的地方发病率高)、移民研究(研究表明人群从发病率低的地区移民到发病率高的地区,发病危险随之上升)及其他研究,这些都可能和居住环境清洁有关。
另外,还有研究结果显示,存在一些克罗恩病的保护因素,比如母乳喂养、阴道分娩、绿色蔬菜及饲养宠物等,还有比较有意思的是小时候如果得过肠道寄生虫病也是保护因素之一!
例如母乳不但是婴儿最佳的食物选择,并且可以减少炎症性肠病的发生(所有关于哺乳期患者的用药问题我们在后面会有专题讨论),丹麦、新西兰的研究都得出了相似的结论,美国研究还发现母乳喂养与降低克罗恩病相关的外科风险有关。人类很多自然行为是非常有意思的,比如在母乳喂养时,婴儿会在吸奶的同时和母亲乳晕处的菌群接触,这个原始的动作却和婴儿肠道菌群的建立密切相关,这些婴儿的菌群建立情况也可能是与日后的炎症性肠病相关的。
而对疾病不利的因素,包括喜欢进食加工食品、油炸食品、高糖和高脂食品(冰淇淋、果酱、奶酪、人造奶油、乳化剂、面包)及很多加入各种食物添加剂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改变肠道菌群,诱导肠道炎症。
所以,可能是现代化生活方式导致这些保护因素减少了,而不利因素增加了,因此克罗恩病的发病率也相应升高了。
姐妹花听了频频点头,姐姐问:“那是否让我的孩子多吃天然食物,少吃添加剂多的食物,尽量多接触大自然,这样就对减少孩子的发病有利?”
面对姐姐焦急的眼光,我只能认真地点头。同时也在心里默默地祈祷她的孩子可以健康。毕竟能多一些保护因素一定是好事情!
小贴士
Tips
克罗恩病的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认为是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因素共同参与发病的疾病。其发病率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而上升,原因可能是现代化生活方式导致疾病的保护因素减少了,而不利因素增加。
本故事摘自《医者的心声》
《医者的心声: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就医故事》是由浙江大医院陈焰主任所著,在年出版后获得了读者的好评,并且在“我与好书有个约会·中国医界好书”的评选中获得了医学文学类奖项。如果需要了解更多的真实小故事,您可以通过网络、书店、上方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