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肠梗阻表现
肠梗阻原因
肠梗阻饮食
肠梗阻症状
结肠梗阻
恶性肠梗阻

肠梗阻患者术后发生第三梭菌血流感染一例

本文原载于《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年第6期

患者男,69岁。年12月7日,因"腹痛10d,恶心,排便排气减少10d"收治我院。患者10d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全腹痛,程度轻,呈间歇性,为阵发性绞痛,未向其他部位放射。进食后加重,呕吐后、排气或排便后可缓解,症状与体位不相关,伴明显腹胀,恶心,无明显呕吐,伴排气排便减少,无腹泻,无粪便带血,无发热。于年11月28日医院,行CT检查示:肠梗阻,肠腔内高密度影。给予对症处理,病情未见好转,为进一步诊治,遂至我院。既往无肝炎、结核、高血压及糖尿病等病史,40年饮酒史,无吸烟史。体格检查:体温36.9℃,脉搏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81mmHg(1mmHg=0.kPa),神志清,精神可,纳差,排便减少,小便无异,体质量无明显变化。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皮下结节、瘢痕,无肝掌、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无畸形,无眼睑水肿,瞳孔等大等圆,颈部对称,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及病理性呼吸音,心率次/min,律齐,各瓣膜区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略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肌略紧,无反跳痛。Murphy征阴性。未触及肝、脾、肾及其他肿块。腹部叩诊呈鼓音,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肝、肾区无叩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4~5次/min,未闻及血管杂音。12月8日,CT显示病变区域肠道扩张积液,见多发宽大气液平面。周围脂肪间隙内见游离气体,局部肠道扭转套叠呈团片状改变,肠系膜漩涡征,诊断为"肠扭转并穿孔",遂行小肠部分切除吻合+右半结肠切除+末端小肠造口术。12月9日,患者术后第一天体温39.1℃,C-反应蛋白(CRP).11mg/L,降钙素原(PCT)65.43ng/mL,白细胞计数(WBC)10.28×/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考虑患者发热与肠内容物导致的腹腔感染有关,予头孢哌酮联合奥硝唑抗感染治疗,同时间隔8h分别2次抽取双侧上肢静脉血行需氧+厌氧血培养。12月10日,患者体温38.3℃,CRP.27mg/L,PCT43.76ng/mL,WBC10.91×/L,考虑患者腹腔感染,需升级抗感染方案,遂停用头孢哌酮,换用亚胺培南加强抗感染治疗,再次抽取双侧上肢静脉需氧+厌氧送血液细菌培养。患者术后第三天,WBC10.60×/L,中性粒细胞计数9.72×/L,体温最高38.8℃。两次血培养均报阳性,标本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下可见粗大杆菌。5%CO2,35℃环境下过夜培养后,单个菌落直接涂布靶板,布鲁克MOLDI-TOFMS鉴定为第三梭菌,得分2.(得分2.~3.即认为高置信度的种水平鉴定),鉴定结果可信。随后Vitek2Compact传统生化反应鉴定也为第三梭菌。继续应用亚胺培南及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12月13日,微生物药敏试验结果提示:第三梭菌对亚胺培南及甲硝唑敏感。根据药敏结果更换抗菌药物,应用亚胺培南及甲硝唑抗感染治疗。12月16日,患者体温36.5℃,一般情况可,生命体征平稳,进食半流质饮食后无不适,予以出院。

讨论

第三梭菌属于芽孢梭菌属,革兰染色阳性的芽孢杆菌,耐氧,在有氧条件下孵育不产芽孢,不产毒素,可从土壤、动物及人体胃肠道中分离出,也是口腔的正常菌群[1,2,3,4,5],所以之前一直认为其没有致病意义。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第三梭菌可引起菌血症、特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小肠结肠炎、细菌性关节炎和坏死性筋膜炎等感染性疾病[6,7]。国内有文献报道第三梭菌还可引起颅内感染[8],提示该菌在引起人类多种疾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血液病和肠黏膜损伤患者。

梭菌属引发败血症在临床的比例为0.5%~2.0%,其中排第一位的是产气荚膜梭菌,第二位为第三梭菌[9]。第三梭菌不产毒素,其引发感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年英国学者发现第三梭菌磷脂酶与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肺炎链球菌有同源性,可水解真核细胞膜,认为是其关键的毒力因子[10]。机体引起第三梭菌感染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有肠黏膜损伤、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长期服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等[11]。该例患者因肠梗阻行小肠部分切除吻合+右半结肠切除+末端小肠造口术,推断感染可能与术后肠黏膜受损,肠内细菌通过肠黏膜入血有关。以往认为第三梭菌所致感染少,致死率低,近年有学者报道,第三梭菌也会引起致命威胁[12]。本报道患者多次血培养均检出第三梭菌,且对多种药物均具有较好的敏感性,且临床依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由此可见第三梭菌为该例患者致病菌。临床医师在患者发热初期采集双侧多次血培养送检,实验室在血培养报阳后第一时间回报临床危急值结果及药敏结果,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时更换敏感抗菌药物,这是患者治疗成功的重要原因。

由于第三梭菌生物学特征比较特殊,又很少引起血流感染,所以易被忽略或错误鉴定。如革兰染色时,第三梭菌极易脱色而误认为是革兰阴性菌。此外,该菌耐氧,在有氧条件下也可生长,并且不产芽孢,不同于梭菌属其他严格厌氧生长细菌,易被误认为是棒状杆菌属而被忽略,延误治疗。本实验室采用MOLDI-TOFMS鉴定病原菌,快速、准确,很好的解决了以往因生物学特性不典型,导致菌种被错误鉴定的缺点。

对于发热患者,在抗菌药物使用之前采集双侧需氧+厌氧血培养有利于及早发现病原菌,并针对病原菌的药敏谱规范治疗,可做到有的放矢,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该病例提示第三梭菌也是临床血流感染的致病菌。

利益冲突 无

参考文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kongq.com/cgzzz/6523.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